2010年11月17日 星期三

地理考試內容(第一段)

地理考試內容
課文內容:課文(17)節、補充內容(3-13)
筆記內容:名詞解釋、七大洲的分界線和面積大小、最熱最凍的地方。
習作、練習紙、測驗卷兩份
地圖:地圖冊P24-25(東西半球、南北半球)、課文單元33.8
補充內容圖1.6、圖1.13、圖1.17、圖1.20

2010年10月20日 星期三

初一地理-第二次大測 (update)

名詞解釋共8題
地軸、地球儀、商業中心區、可達度、市區、郊區、草圖和地界標誌

請各位先睇睇筆記內有冇依8題....
應該草圖和地界標誌..我未比你地....上堂時請提醒我

2010年10月18日 星期一

補充內容重點要訣

一、地球和地圖
1.地球的形狀和大小
地球是一個不規則球體。
地球表面積5.1億平方千米,最大周長4萬千米,平均半徑6371千米
2.緯線和經線
緯線:與地軸垂直並且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。
緯線是不等長的,赤道是最大的緯線圈。
經線:連接南北兩極,並且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。
經線是等長的。
3.緯度和經度
緯度的變化規律:由赤道(0°緯線)向南、北兩極遞增。最大的緯度是90度,在南極、北極。
赤道以北的緯度叫北緯,用N表示;赤道以南的緯度叫南緯,用S表示。
以赤道為界,將地球平均分為南、北兩個半球,赤道以北是北半球,赤道以南是南半球。
經度的變化規律:由本初子午線(0°經線)向西、向東遞增到180°
本初子午線以東的經度叫東經,用E表示;本初子午線以西的經度叫西經,用W表示。
東、西半球的分界線是:20°W160°E組成的經線圈。
  20°W以西到160°E屬於西半球(大於20°W或大於160°E
  20°W以東到160°E屬於東半球(小於20°W或小於160°E
4.地球的運動
地球運動
繞什麼轉
方向
週期
產生的自然現象
自轉
地軸
自西向東
24小時
晝夜交替
公轉
太陽
自西向東
一年
形成四季
北半球與南半球的季節相反(春——秋;夏——冬)
地球表面五帶的劃分:北寒帶(66.5°N--90°N)、北溫帶(23.5°N--66.5°N)、熱帶(23.5°N--23.5°S)、南溫帶(23.5°S--66.5°S)、南寒帶(66.5°S--90°S
寒帶:有極晝極夜現象      熱帶:有陽光直射現象
溫帶:既無陽光直射現象,又無極晝極夜現象,四季變化明顯
低緯:0°--30°;中緯:30°--60°;高緯:60°--90°
自西向東撥動地球儀,從北極上空看,地球儀按逆時針方向轉;從南極上空看,地球儀按順時針方向轉。
5.地圖
地圖的三要素:比例尺、方向、圖例。
比例尺類型:線段比例尺、數字比例尺
比例尺大小的判斷:分母愈小,分值愈大,是大比例尺;分母愈大,分值愈小,是小比例尺。
大比例尺,表示範圍小,表示內容詳(學樣平面圖)
  小比例尺,表示範圍大,表示內容略(世界地圖)
地面某個地點高出海平面的垂直距離稱為海拔。將海拔高度相等的點連接成線就是等高線。用等高線可以表示地面的高低起伏。
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

初一地理

本週有小測
地理圖冊-P24,25版....
東,西半球的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

初一地理-第二次大測

初一DEF班的同學...將於11月8日測驗

初一ABC班的同學...將於11月9日測驗

補充內容(P.3-8)
地理議題第5-7節
地理圖冊P.24-25版 (南,北半球/東西半球)
筆記內容

第一次的失敗....不代表永遠....
希望各位同學比心機....NEVER GIVE UP!!!!!!!